秦镇,古名秦渡镇,系关中四大古镇之一,2019年3月开始正式隶属西安市高新区秦渡街道。
秦渡古镇目前已日渐衰败,存在以下问题:
其一,文物古迹破坏严重,传统风貌泯失殆尽,千年古镇即将彻底凋亡。
其二,现有街区布局混乱,缺乏整体规划,周边环境“脏乱差”。
其三,“秦镇米皮”作为当地著名地域性标识,品牌效应发挥不足,发展潜能尚待提升。
因此,保护该古镇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,延续其作为关中民俗文化根脉具有特殊意义和深远价值,特提出如下建议:
第一,以抢救性保护为先,对现存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摸底和梳查,并整理建档。
第二,开发重建需进行精心规划,充分尊重和保留关中传统民居的建筑风貌,突出体现关中风情。
第三,突出秦风秦韵,展现秦人气质,充分发掘千年古镇内含的文化底蕴,将秦渡古镇打造成秦人文化的历史教育基地。
第四,振兴推广“秦镇米皮”产业,集中打造以米皮为主的餐饮美食街区,发挥其品牌引领效应。
第五,荟集传统非遗手工艺作坊,开掘非遗产业的文旅功能和市场效益,彰显地方特色。
第六,利用数字科技发展成果,构建立体式呈现历史演变风貌的文旅模式,营造崭新的“文化渡口”。
网民朋友:您好!您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的留言已收到,现将您反映的问题回复如下:您提出的《关于保护性开发改造秦渡古镇的建议》从问题出发,指出了秦渡古镇目前的现状。从保护性开发的角度提出了六条改造秦渡古镇建议,拳拳之心溢于言表,对此我们深表尊重和认同。一直以来,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,尤其是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在融合当代生活实践中也呈现出良好的传播传承态势。目前,西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9项,有传承能力的代表性传承人262人,省级项目101项,代表性传承人72人,国家级项目12项,代表性传承人9人,涵盖非遗十大类别。您建议中涉及秦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在名录中。例如:秦镇凉皮制作技艺、杨氏木杆秤制作技艺等,都是秦镇区域孕育出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。与古镇相邻的户邑、长安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区,如何把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精心规划好、合理利用好,有效保护好,从而彰显地方特色,融入当代生活,正是我们工作努力的方向。2021年文旅部先后出台了《“十四五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》和中共中央两办《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》,凸显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总体目标、主要任务和具体做法,是做好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。充分显示了国家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。针对您的建议,当前和今后,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、贯彻落实两办意见和“十四五”非遗保护规划,努力实践和探索非遗整体性保护措施,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:1.推进非遗代表性项目挖掘整理工作。加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建设,梳理和开展非遗资源调查,加强项目申报和履约工作,加强分类保护。2.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。完善代表性传承人体系,健全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制度,以传承为中心持续加强推荐认定工作。继续支持代表性传承人传习活动资助工作,随着财政预算的提高,争取资助经费的提高。保障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有效开展传承活动。实行代表性传承人年度考评制度,建立表彰奖励和退出等机制。提高依法依规履行职责义务的能力;加大对传承人教育培训、培养力度。3.探索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。推进关中文化生态保护区调查、研究、规划及申报工作。4.建设非遗预约式体验点。完善文旅融合非遗传承体验功能;拓展传承体验空间。5.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。服务国家和西安发展战略;促进老字号、传统工艺活化利用;深化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。6.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。加强非遗宣传展示展演;扩大交流合作;推动非遗普及教育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,现代生活多姿多彩,用好多元传播载体与应用场景,积极寻找传播推广新方法、新手段、新技术,让古镇绽放光彩,让渡口文化流芳百世。感谢您对秦渡古镇非遗传承保护利用的建议,我们将把这些观念和建议,在今后工作中去实践,去落实。
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
2022年5月12日
经办人:张新妮,86788122
主要领导:孙超,86788191
感谢人民网!承办单位西安市文旅局对于该建言高度重视,第一时间与我本人进行联系沟通,就保护开掘古镇的传统文化潜力深入交流。因为古镇的保护性开发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,后期工作还需深度研判和持续开展,从而为西安周边精心打造出一座富含关中风情和历史底蕴的、具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意义的特色古镇。感谢西安市文旅局的及时关注和积极重视!
扫码下载客户端
扫码关注公众号
“领导留言板”客服邮箱:leader@people.cn